寓教于趣启思维,跨科研讨共成长
——东外理科组公开课活动纪实
为了更好的提升教学质量,深化课程改革,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维能力,东外理科组开展了公开课研讨活动,于2025年9月26日在南京东山外国语学校第二报告厅顺利进行。教师们立足学科本质,巧妙融入生活情境与实验探究,激发学生主动思考、动手实践。本次活动由教务处主任曹丽萍主持,东外初中部理科组全体老师教师参加此次活动。
首先是课堂教学展示活动。王熙溪老师以“锦鲤护航记”为主题,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氧气复习公开课。王老师以“锦鲤运输”为真实生活情境,课堂将锦鲤饲养、运输等生活情境与化学知识深度融合,以趣味化、生活化、跨学科的设计打破传统复习课模式,串联氧气的性质、检验、制取、供氧剂选择等核心知识,引导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体系,运用数字传感器实时采集反应过程中的数据,将抽象的化学概念转化为可视化的动态曲线,实现“知识回顾—实验探究—实际应用”的闭环,引发热烈反响。
随后,在课后研讨环节中,老师们围绕课堂设计、学生参与度及跨学科融合的可行性展开深入交流。
生物组任平老师从情境设计、实验设计、问题驱动等角度肯定了课堂中科学思维的层层递进,指出王老师通过真实情境引导学生思考,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探究能力。任老师结合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指出本节课巧妙地将生物养殖与化学供氧原理相结合,体现了跨学科教学的现实价值;强调了跨学科实践中“生命观念”与“科学探究”的有机融合,认为该课例为理科综合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范式。
数学组殷成叶老师从学科融合的视角出发,高度评价了课堂中数据采集与分析环节所体现的数学思维,认为数字传感器的使用不仅增强了实验的科学性,更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会到了函数图像与实际变化过程的关联。殷老师指出,这种跨学科的协同教学有助于学生构建更加完整的认知体系,提升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为理科课堂的创新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向。
物理组汤在武老师从表达角度、设计角度肯定了王老师课堂语言的精准性与教学逻辑的严密性,指出实验装置的设计兼具科学性与可视化特点,便于学生理解气体生成与压强变化的关系。汤老师还结合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向青年教师介绍了东外的“思维课堂”,即“情境”、“问题”、“活动”、“体验”,强调教学应立足真实情境,以问题驱动学生思维,通过结构化活动促进知识整合与迁移。汤老师指出,王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东外的“素养教育”理念,将科学探究与学科本质深度融合,展现了扎实的教学功底与创新意识。
化学组邓晓丽老师高度评价了本节课在化学学科核心素养落地方面的示范作用,指出王老师以锦鲤供氧问题为锚点,精准串联氧气的实验室制法与工业应用,引导学生从现象到本质进行深度思考。她特别赞赏数字传感器的引入使气体生成速率可视化,有效帮助学生建立“宏观—微观—符号”三重表征思维。邓老师认为,该课不仅凸显了化学知识的实践价值,更体现了跨学科协同育人的前瞻性,为复习课的教学转型提供了鲜活范例。课堂中多学科工具的融合使用,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也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协同发展。通过真实问题情境下的实验设计与数据分析,学生在观察、测量、推理中逐步形成科学思维习惯,展现了良好的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该课例充分体现了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转型路径,为跨学科教学的深入实施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范式。
最后,曹丽萍主任指出,王老师作为东外的青年教师,成长迅速,基本功扎实,教学设计层次清晰,语言简练准确,展现出较强的课堂驾驭能力与学科素养。其在教学中善于整合多学科资源,注重学生高阶思维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新时代青年教师的专业追求与创新精神。此次课堂实践不仅展示了个人教学风采,也为学科融合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教学,正是东外持续推进“素养导向”课堂变革的生动缩影。在跨学科协同的支撑下,知识不再孤立存在,而是在真实问题的串联中形成网络,激发学生深度学习的内驱力。
未来,东外理科组将继续探索情境化、跨学科与技术融合的教学路径,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推动课堂教学从知识本位向能力导向转型。在思维碰撞中凝聚智慧,在实践探索中砥砺前行。此次公开课研讨活动不仅展现了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深度思考,更折射出东外理科组致力于课堂变革的坚定信念。以问题为驱动,以技术为支撑,以素养为目标,东外教学正悄然焕发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