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求硕果满枝,但求清香飘逸”,这是陈志清老师的座右铭。多年来,他以一颗爱心,满腔热忱的投入到工作之中,热爱学生,敢于创新,勤奋教学。在班级管理、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所带班级被评为“南京市先进班集体”,自己也被评为“全国初中化学竞赛辅导优秀园丁奖”、 “江宁区优秀教育工作者”、 “江宁区课改先进个人”等光荣称号。
选择教师这个职业,他无怨无悔。十多年来,他一直没有忘记做一名好教师的追求:那就是用生命的激情,让课堂变得生动;用关爱去震憾每一个学生的心灵。回想自己所走过的路,他深深地领悟到:作为一名教师,在自己的教育岗位上站住脚靠什么?要靠由使命感和责任感引发的内动力,不断超越自己,让学生在教师用心血和智慧创设的环境中展现和发展他们的才智和潜能。
一、撑一支探求的长篙,向化学课堂的深处漫溯。
从南京师范专科学校毕业以来,他一直担任初三的化学教学工作。他钟爱化学。“让每堂化学课成为精品课”是他多年来不懈的追求。为此,他认真学习,积极探求,钻研教材,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改革,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
1.探求专业知识的更新,提高业务能力。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育在不断向前发展,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也逐渐增多。新的课程改革也不断向纵深推进。这些都要求新时代的老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并且知识结构也要更加合理。化学教师不应该只满足于知识的专一,更应该成为一个“杂家”,成为教学上的多面手。因此,他在钻研化学教材的同时,还参加了江苏教育学院化学专业的本科的进修,使自己的专业知识不断的提高更新。另外,他还多次参加了江苏省化学骨干教师的培训。这些学习增长了他的学识,也对他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2.探求教材的真意和教法的科学,构建精品课堂。
化学教材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教材也不断在变化。如果平时不注意对教材的学习和钻研,不注意研究不断改变的学生情况,调整教学方法的话,教学效果肯定会“事倍功半”,有时,甚至会劳而无功。因此,他的每一堂化学教学设计都要在查阅很多的教学资料和充分估计学生的学情之后才付诸实施的。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往往要比教师“教”更有效果。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他注意改进课堂教学方法,转变教学观念,积极进行教学改革。他注意在课堂上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质疑、发问,将学习的主动性控制在自己手里,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成为学习知识的主动的人,而不是被动接纳知识的“容器”。经过10多年的实践,他逐渐形成了科学、创新、幽默、风趣、大气的化学课堂。
3.探求化学和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作为一线教师的他,真切地感觉到:在新课程、新理念中,自己更是一名新教师,新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识的过程。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和文本的一种相互作用的对话。这种对话既昭示着民主和平等,也张扬着个性和人性,更凸显着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原本枯燥的化学用语,在新课改的活动中,他让学生在相互比赛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就掌握了。
“宝剑锋从磨砺出”。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付出才有回报。多年来,他到江宁区多所学校送教指导,2005年获得全区化学教师赛课一等奖,2006年被评为江宁区青年教学标兵,2007年获全区化学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2008年4月在南京市开设公开课展示风采。同时他辅导的学生在化学竞赛中有一人获全国一等奖,二人获江苏省一等奖,多人次获省、市、区级奖。每年中考,他所教的班级化学的均分、合格率、优分率均在全区前列,2006年至今,一直名列全市前茅,全区第一。
同时,作为理化生教研组长的他,带领三个学科的老师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关注每一位教师的成长,主动给年轻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助,促进他们迅速成长,三个学科的备课组都被评为区先进备课组。
二、撑一支爱的长篙,向学生的心灵深处漫溯
陈志清老师自工作以来一直担任初三毕业班班主任。在他的心中,“学生是自己的一切”。为了学生,他失去了很多。由于学校住校生比较多,为了能让每一位学生家长放心,离校10多里的陈志清老师,每天早上6:10分就赶到学校,晚上10:15后才离校回家。而他自己却无法关心自己的女儿,因为他走的时候孩子还没醒,回来的时候孩子已经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