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校是怎样炼成的 ——《素养教育——以养为道的生命修行》读后感 初三(1)班 学生王弘毅 家长 这是一所始建于2003年的民办学校,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现如今已成为在南京乃至全省甚至全国都有较大影响的一所学校。尤其,学校倡导的“素养教育”更已成为东外一张响亮的名片。在很多学校大讲特讲“素质教育”的背景下,东山外校却与众不同,似乎反其道而行之,坚持“素养教育”的办学特色,通过素养管理、素养德育、素养课堂、素养校本课程、素养文化等途径培养学生一身受用的高素养。学校的这一办学思路与务实举措得到《中国教育报》、《江苏教育研究》等媒体的关注与认可。那么,她如何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民办学校“摇身一变”成为享誉四周、声名鹊起的名校?各种秘诀何在?近日,认真拜读了张景彪校长的大作《素养教育——以养为道的生命修行》,感觉受益匪浅,启发颇多,豁然开朗。 只要一走进东外的校园,便被其别具一格、气势恢弘的校门所吸引。虽然楼宇较密,但错落有致。宽阔的主干道与运动场更是让人大开眼界。式样新颖的路灯与随处可见的名言警句同样让你在潜移默化中过目不忘。学生宿舍整洁有序,师生餐厅干净卫生,教师上课自信从容。太多太多小小的细节总时不时让人为之一震。透过这些实际的画面,细嚼书本中的描述,我似乎找到了其所以成名的几点答案。说实话,类似这样的学校曾参观不少,乍一看,都大同小异,不外乎是办学质量好,学生综合素质高,尤其是高升学率,特别是高考本二以上达线人数不断攀升。的确,东山外校也不例外。也许我们在看到他们这些成绩的同时,很少有人这样追问:他们为什么办学质量好,升学率高,为社会所认可?换言之,这些名校到底“名”在哪?原因何在?名校究竟是怎样炼成的? 通过这几年的近距离接触与细心观察,我认为概括起来不外乎两个字——管理。如何做好“管理”这篇文章,这才是办好一所学校之关键所在。管理出效益,管理出成绩。这是不争的道理。管理管理,既要管,更要理。光管不理,容易僵化;光理不管,定会松散。如何管理?纵观诸多名校,我觉得这样几点不可忽视。 第一,用心。用心不等于用手。它强调的是一种体验,折射的是一种观念。认真只能把工作做对,用心才能把工作做好。只有以一种设身处地的心态进行管理,才有可能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第二,精细。凡事必作于细,成于实。教育的对象是日益变化中的人。关于人的工作,必须做细。不能有丝毫马虎与闪失。应该具体到一节课、一项活动,必须认真谋划好每一个细节,每一个动作,而且只能成功,不许失败。 第三,执行。再好的注意,再多的点子,再美的计划,再全的制度,如果仅仅停留于文字与书本,不能进行很好的实践与执行,其绝不会产生任何实际价值与作用。 第四,改进。有管理,就有失误;有制度,就得更新。形势不断变化,情况随时发生。这就要求管理必须得与时俱进,不断改进完善。殊不知,那种刻舟求剑式的管理思路与模式只会招致原地踏步。 第五,人文。管理不是目的,是手段,既然如此,就不能将其视为教条,而应考虑到具体实际。在管理中既要有刚性规定,还要有弹性人文。关爱学生,关心教师。只有将心比心,方可真诚交心。因为有时感情的作用比什么都有效。 的确,现如今办好一所学校不容易,想在短短几年的时间里办成一所名校则更难。正因如此,才显得名校的可贵与风范,但也并非高不可攀。在我看来,如何做好“管理”这篇文章,便是通向名校之最佳路径。管理是一门学问,需要智慧,需要技巧,需要反思。它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只有不断创新的实践。而这其中有很多文章可做,关键看你愿不愿去尝试、努力。 值得欣慰的是,年轻的东山外校在这方面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在为人所熟知的“素养”之道上走出了一条不寻常之路。由此,我再一次自我追问,究竟怎样的教育才是有效的教育,真教育?其实,答案就在《素养教育——以养为道的生命修行》这本书里。建议不妨一读。换言之,润物无声,春风化雨,把最简单最平常的事做好,做到极致,直至其成为一种文化,这才是教育人应该追寻的目标与努力的方向。